商洛崖墓

作者:woygo发布时间:2013-09-04浏览:

     商洛崖墓是祖先留给商洛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主要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大于文物价值。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在四川,人们将崖墓建成崖墓博物馆,开发成旅游景区。有的地方还开发建设洞穴宾馆、洞穴餐厅。在我市,丹凤的冠山公园对此已做了较早尝试,利用岩壁上的崖墓资源,开发建成金鸡洞、陈半仙洞、三官洞、玉皇洞、菩萨洞、关公洞、紫阳洞、娘娘洞、赵老爷洞、山寨主洞等十二洞窟,成为公园中生态探险旅游的一个好去处。目前市文管部门正在将商洛崖墓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不远的将来,商洛崖墓将会成为商洛的一个旅游新靓点。

 

      作为汉代的一种葬俗,祖先为什么要把崖墓打造得那样高呢?专家们断定这与两汉时期人们的信仰有关。汉时人们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世,不少人觉得在人世没有追求到的幸福,就要设法在来世实现,因此将来世的生活按照现实生活来提前安排,加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打造工具。由此日渐形成了厚葬之风,在汉代人们有视死如生一说,难免就将不少的财力和精力花费在造墓上。

      汉代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汉代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它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从汉朝以后,华夏人被统称为汉人。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将墓葬造于高山上,人们的灵魂才能更容易地与天感应。这就为人们死后要葬在崖墓中找到了依据。加之人们日常依山傍水居住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而这种环境与习性使他们对山水产生了眷恋和崇拜的感情,因而死后多选择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也许还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

      千百年来,由于风雨的剥蚀,加之后人的再次利用,这些崖墓长期洞口敞开、暴露在外,目前绝大多数都是空穴,可以说是十墓九空。专家们提醒人们不要随意攀登,以免发生意外。2004年考古队在张村考察时,就听当地群众说有两名妇女攀看崖墓时摔死在山谷中。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7月央视《秦岭探访》节目组在拍摄商洛的崖墓时,在老虎崖现场就发生了当地一游客被卡墓中遇险求救的事情,后来在考古人员的帮助下,才成功地将遇险人员救出。



   “商洛崖墓”被省文物局确定为考古课题后,人们就会时常看到商洛考古队的皮卡车在丹江河谷、乾佑河沿线四处穿梭。寒来暑往,经过省市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艰苦考察研究,考古人员对100多座崖墓实地勘察后发现,商洛崖墓多位于险峻之处,多数都是选择在河流两岸面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开凿,尤其是在大水系与小支流交汇处分布得较密集。距离地面高度从十来米到300米不等。大体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等多种类型。构造形式基本都是以前堂后室或中室为中心,在两侧或单侧配置厅室和耳室,并在室内凿置灶、井、池、厕和案龛等附属设施,有的还直接利用崖壁凿出石棺床。墓顶多见平顶、弧形顶。少数墓中有兽面、人面浮雕和岩画等。考古人员还在崖墓中发现有“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等模印纪年的年号砖。砖上刻有龙纹、虎纹和几何图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离河岸而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有的则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设木杠,或在岩体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类似于四川宜宾发现的悬棺。

      这些考古成果被省内外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了央视的关注。2004年7月21日,央视《秦岭探访》节目组来商拍摄了商洛的崖墓考古,并在《科学与探索》栏目滚动播放了这一节目。这是央视在商洛录制的第一个考古科研项目。从此,商洛更多的人知道了“崖墓”这一文化名词,“商洛崖墓”就此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一考古课题也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关注。2005年11月,商洛崖墓考古科研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这是建国以来,商洛市获得国家立项的第一个考古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