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端午节风俗“渡河公”

作者:发布时间:2019-03-10浏览:

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壮族民俗传统工艺品渡河公

渡河公雏形的模样是无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发展过程中无脸黑头的渡河公被制作人加上了憨态可掬的笑,精巧的辫子,使“渡河公”有些阴黑的形象立刻变得灵动可爱起来。

制作渡河公是流传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渡河公是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的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

“渡河公”的制作为全手工制作,面料多为布料,“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所以闻到“渡渡河公”里香艾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人们制作“渡河公”,以此寄托思念祖先、普度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壮族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渡河公”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广西上林的三里镇一带,却有着另一番的热闹,家家户户齐聚清清的小河边欢度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渡河公”节,原叫渡渡河公,按三里话的说法又叫做“渡渡河公”。该民俗形成于明朝,至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

每年农历的这一个傍晚,男女老少们都自发涌向三里南边的小河--汇水河。在一东一西河溪流相交汇的汇水桥畔举行重大的“渡河公”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

直到现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依然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至小孩的肚脐部位,因“香艾”有驱邪、压惊、镇痛的作用,可保护孩童安康。或者把"渡河公"和棕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让点点河灯带走岁月的不幸和忧伤,村民们一起祈祷:家人幸福安康、祖国繁荣昌盛。

热点:

推荐常识

扩展推荐

精彩内容